原版书一章(30-40页)经常需要3个小时以上才能看完。由于时间拖的过长,往往辛苦读到最后一句发现已经忘记了前面。这时候就不得不再把前面重新再看一遍。
相比之下,一章可能只是培训班一个小时课程的内容,如果用2倍速播放,半个小时就可以听完。由于时间短,可以迅速把握到这一章的大意,印象也更深,并可以用节约的时间来做总结,避免了随学随忘从而怀疑自己是一只记忆力只有7秒的鱼。
二、重点和考点把握不清晰
由于知识点过多,很难辨别到底哪些知识点才是会具体考察的。例如CFA三级资本市场预期中Taylor Rule仅讲了寥寥几段却很重要。而CFA二级组合对于real interest rate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讲解和推导,最后却只有几个结论需要定性掌握。这就容易错误的分配时间,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知识点上。最坑的是自学没法未卜先知,只有在数个小时艰辛的学完后才会发现其实学了个寂寞。
自学难以把握到考试规律。经常一顿学习猛如虎,一旦做题二百五。例如读书的时候读到“鲸鱼很大,会喷水,头上有气孔”,自觉学的非常透彻,考试一定无往不利。然后发现题目出的是鲸鱼长 多少米?喷水的频率是多少?头上有几个气孔?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在上演。
三、对于原版书的理解出现偏差
例如CFA一级数量中的“标准误”很多人就理解成了样本标准差。此外,对于英文不是那么熟练的人,苦苦思索后却可能出现理解问题,例如“中国队大败日本队”到底是中国队赢了还是输了?》》》CFA免费试听课体验点我咨询
四、自学容易缺乏框架感
原版书章节之间,章节内部段落之间往往都是有逻辑的。但是自己看书这个逻辑容易丢失。原本紧密排列的章节被人为学成独立的几部分。这会导致记忆上的极大负担。
假设原版书每个知识点都是一颗珍珠,理想的学习方法是逐个知识点层层递进展开学习,仿佛是珍珠被有序穿在了项链上。但现实里,往往是珍珠散落一地,毫无逻辑。
例如三个知识点分别是小孩,苹果,虫子,通过“小孩子吃苹果,吃出了一条虫子”去记忆就会很轻松,但是单独的记忆就需要生硬的记住三个彼此“不相关”的概念。导致学了就忘,似乎这些知识点都有印象,但却又想不起来。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体现在做题上就会发现不知道应该去用哪部分知识去对应解题。
五、时间精力性价比低
以上的问题其实都不是没法解决。例如一遍记不住就读两遍三遍。找不到重点就题海战术,通过题目总结出来考试的重心。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么做的性价比值不值得。CFA一级经济学就讲了经济学实质是资源永远不够用,人们要去解决的是如何较优的去配置稀缺的资源。
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精力是最宝贵的财富,都是极度稀缺的资源,这些资源应该用在自己比较优势最大的地方。
CFA一级经济学又说,看一个项目的成本,要看的是机会成本,即你为此放弃了什么。
曾经有一个段子。一个人和他的老师说,我努力了五年,考过了CPA全部的六门课。老师叹了口气说,那你岂不是五年只读了六本书么。
正是由于以上的问题,自己CFA一级自学虽然通过了,但一些核心概念例如中心极限定理等只强行背住了解题方法。CFA二级时难度上升,重点科目例如财报,权益等砸入了海量的时间,收效却一般。自己艰难学习的时候看到报班的战友们早早按照培训班的进度学完了课,在我还在挣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题,十分羡慕。并且CFA二级时一些知识点掌握不透彻的缺陷已经暴露了。于是CFA三级就报了班,用了65天通过,觉得还是挺值得的。
所以CFA二三级建议学的系统一些和性价比高一些。CFA三级学习的很多投资策略所涉及到的金融产品知识都是CFA一二级的,不会再另行讲解。例如另类的策略大批应用CFA二级衍生品中希腊字母的概念。如果能报班,那还是报吧。